funa599999 发表于 2024-6-28 12:42

自动化反应(最新排版)

我在和一名女生互动时,发现她经常马上说“好的,谢谢老师”。这其实是一个没有经过觉察的自动化反应。这是女生彬彬有礼的自动化反应。很多人,都有未经觉察的自动化礼貌反应。当然,我们需要对人有礼貌,但是自动化的礼貌和走心的礼貌,是不一样的。女主可以慢慢来,不着急很快地表达感谢。但你沉默时,会意识到自己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反应。那么,怎么减少这些自动化反应呢?我们可以从自我观察开始做,观察并记录自己的所有反应,即观察:有哪些事情是不经你的觉知就跑出来的?对我们来说,比起在理智层面思考,更落地更重要的是,对自己有所觉知。因为从本质上来讲:我是一切问题的源头。人在创伤中形成了一些自动化反应模式,会把过去的创伤又重新投射到现在人际关系里。在受到太多创伤的时候,内心就会建立起一种防御机制。每一种情绪的背后都有缘由。当我们能够去识别,给我们带来感受的,究竟是对方的行为,还是我的内心感受,你就能找到积极的归因模式。当你感受到不舒服的时候,试着问自己:“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?是这件事里的哪个因素让我不舒服?”当你无法准确地找到原因的时候,说明可能原因不在这件事情里,也不在对方身上,可能在于你过去类似的经历,这时候你要回想:“我上一次有类似的情绪,是在什么时候?在哪件事情里?”当你开始尝试寻找过去的记忆,你就有可能会发现,这和你小时候的某一段(或者很多段)经历非常相似,那才是你情绪的源头。再回到现实,重新审视一下当下发生的事情,☆看能不能把情绪和事件区分开,☆事件是当下的,☆情绪也许是曾经的经历带来的。当你能够把它们区分清楚,反应就会变得更加符合当下。对我们来说,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时,可以不断地告诉自己,眼前的这个人不是伤害自己的人;同时不断地去找这个人和伤害自己的人的区别,比如性别不一样、声音不一样等等,不断地去找差别、做区分。当我们能更清醒地意识到眼前的人不是伤害自己的人时,对伤害自己的人的那些情绪才不容易投射到对方身上。当人没有觉察时,容易有刻舟求剑的心理。如果一直执着于曾经的伤痛、曾经未完成的愿望,容易让自己对人事物有误判。这是一个错误的、虚幻的朝向,是在谈论过去,而且还没有建立对于关系真正的分辨率。这叫刻舟求大剑。那么要怎么破呢?一个人的内在有个非常大的洞,或者是一个很大的创伤,一个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、没被处理的议题。所以,必须把这个大的创伤先处理,然后再往前走,这需要一个过程。上述女生提问“对老师来说婚姻意味着什么?子女意味着什么?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焦点的转移,即把自己的议题转移到其他人身上。女主原本有一个很具象的议题。但她把这个议题覆盖成了婚姻的意义是什么?子女的意义是什么?这,其实已经覆盖了原来真正的议题。上述女生的焦点转移和问题覆盖,也很可能是女主自动化的反应,是女主一种自动化的防御行为。再比如不知道如何和别人好好沟通,说话带刺,就是源于内心的这种防御机制。我讲的这两个觉察不是要指出女主什么,而是想说:我们每个人都要带着觉知去看待自己生命的成长旅程。面对真相,是需要一点勇气的,我们可以慢慢来。在遇到冲突、遇到问题的时候,想着要么战斗,要么逃跑,是典型的战斗-逃跑模式。女主要克服战斗-逃跑模式,在战斗和逃跑以外,其实还有第三条和平道路:在我们的念头、行动和自动化反应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,这个距离叫做“间”。值得注意的是,上述女生的“间”在离开我们的场域之后改变了。我记得我在线下见到女主的时候,她的“间”是被撑开了一点的。虽然不知道女主在今年发生了什么事情,但肉眼可见她的“间”变小了。她的念头、情绪和自动化反应之间连接得非常紧密,任何一个东西都能立刻引起一个自动化反应。比如我在说她很有气质时,她会立刻有个自动化反应“不,我觉得我很无趣”;在讨论她的自我攻击时,她会说“对,我就自我攻击,整天怎样怎样”。女主特别善于让自己进入念头和情绪当中。那么,怎么扩大念头、情绪和我们的自动化反应之间的这个“间”呢?在念头、情绪和我们的自动化反应之间有一个空间,这个空间叫做“间”。只要“间”越扩越大,最后就会达到开悟。在日常生活中,持续地冥想、情绪记录,是很好的方法。其实,如果你去冥想或者你去修,修的都是这个东西。大家可以慢慢感受一下:有没有一件事情,是自己在事后有一天忽然悟了的?有没有过我“当时不应该那样做”的体会?如果没有,可以慢慢修,等到自己的“间”修得足够大的时候,就会发现自己不该这样做,然后把“事后悟”修成“事中悟”。也就是在事情正在发生的过程中,会猛然察觉说:“我是谁?我在干嘛?我在哪里?我为什么又跟他吵上了架?”比如上述女生现在还没离婚,但现在就已经发现了彼此之间也有一些开心的时刻,这就叫把“事后”修成“事中”。而等到离婚了,后悔当时不该离婚,那就叫事后。现在是事中,还没离。女主要修炼到进入事中悟,也就是在事情当中就悟到了。当然,最好的状态就是“事前悟”,即在还没发生这件事情的时候,就预知到了要发生这件事,这叫先知先觉。那么,这些觉知功夫怎么修呢?比如我,我会时刻关照自己的身体,此时此刻看到自己的身体,就能察觉到我的肢体语言是什么样的状态、沟通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感觉、什么样的情况下我的身体会抖。觉知是一个过程,需要慢慢地修。通常情况下,很难衡量一件事情是不是理性层面的决策,因为我们谁也不知道理性的决策就是好的安排。它有可能是一个恶性情绪的循环,又或者是一个被创伤后循环勾起的一个下意识情绪性的反应。自动化反应模式往往跟原生家庭有一定的关系。可能就在暴力创伤中形成了一些自动化反应模式。以我自己为例,在学习心理学之前,我就很害怕在两性关系中被控制。为什么会害怕被控制呢?因为我从小都生活在一个被母亲掌控的关系里面。在我很小的时候,特别是上高中之前,我几乎无时无刻都处在那种掌控当中。但我又无力反对,这就造成我对于被控制这件事很恐惧,很难在关系中保持特别亲密的距离。这个情绪性的反应,它其实是某一种创伤的表现。很多人可能会像我一样,在这种关系当中形成了一种惯性:被控制后,会下意识的直接把所有的人,都假设成要控制我们的人去反应。我曾经把这种关系模式,或者这种情绪性的反应,取名为「盲区」。就好像在一个黑夜里面,走在草丛上面突然被一个草包绊倒,此时可能会做出情绪性的反应。这种模式,它还有一个名词叫做「情结」,而这种情结造成的情绪化反应是不适当的和不合理的。因此,我们应当去抵达每一个情结,抵达每一个不适当的固化反应,再从里面跳出来重新梳理。“活在过去的人很容易后悔,活在未来的人很容易焦虑,只有活在当下的人是幸福的。”但是,我们不可能穿越到过去改变一个已经发生的事情。如果我们始终把注意力放在过去,就永远不会幸福。所以,我们要想办法在时间观上调整到活在「当下」。注意,不是活在现在,而是活在「当下」。「当下」,是全神贯注在此时此刻的一个地方、是享受过好每一天的状态。不去想过去已经发生的事,而只是想此时此刻遇到的,并全然感受此时此刻的喜怒哀乐、全身心得投入到当下。活在「当下」的时候,不再一会儿担心过去、一会儿会担心未来,更不会一会儿后悔、一会儿焦虑。“上班的时候想着中午吃什么,吃饭的时候又想着下班怎么办”,就是没有活在「当下」的表现。你不能够用过去的经验,套用现在的生活。我们应相信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,相信自己可以,让自己更加自信起来。比如被某个地方或人伤害,被某种观念束缚,就产生地域歧视或者心理阴影,看到悲伤的遭遇,就把自己代入,这样的结果只会让自己的世界越来越狭窄。试着面对这个人,面对眼前的这件事,别把过去的关系投射到现在的人和事身上。过去对自己伤害的人不是眼前的人,要分清这个事实。很多事情都没有想的那么糟,那些糟糕的结果,不是现实,而是自己的预设。前路看不清并不代表没有前路,而是陷在生命的阴影中迷失了方向。
当愿意去相信未来的美好,愿意去改变自己,就能重新看到远处的光明,能让自己这一生被善待。

鲁网一丈青 发表于 2024-6-28 13:26

兑现承诺。我刚才读了一遍,耗时11分钟。

女主特别善于让自己进入念头和情绪当中。那么,怎么扩大念头、情绪和我们的自动化反应之间的这个“间”呢?在念头、情绪和我们的自动化反应之间有一个空间,这个空间叫做“间”。只要“间”越扩越大,最后就会达到开悟。在日常生活中,持续地冥想、情绪记录,是很好的方法。其实,如果你去冥想或者你去修,修的都是这个东西。

——该段里的关于“间”的解释有些多余了,因为前面已经有过了。

funa599999 发表于 2024-6-28 13:28

鲁网一丈青 发表于 2024-6-28 13:26
兑现承诺。我刚才读了一遍,耗时11分钟。

女主特别善于让自己进入念头和情绪当中。那么,怎么扩大念头、情 ...

斯文孙_ 发表于 2024-6-28 13:30

这么长,实在不明白你是要表达个什么意思?

funa599999 发表于 2024-6-28 13:36

斯文孙_ 发表于 2024-6-28 13:30
这么长,实在不明白你是要表达个什么意思?

情绪自我觉察方面

斯文孙_ 发表于 2024-6-28 13:43

funa599999 发表于 2024-6-28 13:36
情绪自我觉察方面

嗯,好的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自动化反应(最新排版)